金秋时节,尊师重道的氛围漫过了校园,也浸润着煤海深处的生产一线。在雁石发运站,铲车轰鸣声中,师傅张甲乙与徒弟汤学齐用十年时光,书写了一段“严师带徒、亦师亦友”的成长故事,让“传帮带”的匠心在煤灰里熠熠生辉。
初遇:“严师”与“愣头青”的碰撞火花
十年前,初入行的小汤成为技术能手老李的徒弟。面对铲车“铁牛”,小汤既兴奋又忐忑,而老张的第一堂课就给了他“下马威”:“操作杆力度差一厘,效率和安全就差千里!”因铲斗对位不准、操作生疏,小汤没少挨批评。从起步装卸到安全预判、设备保养,老张的要求近乎“苛刻”。
小汤曾一度犹豫是否坚持,却逐渐读懂严厉背后藏着的用心:休息时,师傅会拿着图纸给他“开小灶”,剖析铲车液压系统原理;首次独立完成工作时,师傅虽没夸赞,却特意为他加餐;遇到难啃的“硬骨头”,总是亲手示范,手把手教导。
蜕变:从“新兵”到“技术骨干”的成长
在老张的悉心教导下,小汤渐渐褪去青涩,练就真本事。他不仅熟练掌握各类装卸技能,更继承了师傅“听声辨症”的绝活:凭异响判断故障,借手感精准调控操作力度。
在狭窄繁忙的作业现场,如何兼顾高效与安全?老张将数十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化作“八字要诀”倾囊相授:“眼观六路,耳听八方”,时刻洞察周边人员、车辆的动态;“预判优先,留足余量”,面对复杂路况提前减速,为突发情况预留反应时间。这些“土办法”,成了小汤在煤海奋战的“安全宝典”。如今的小汤已是站里的技术尖兵,处理设备突发故障零失误,作业效率稳居前列。老张欣慰地说:“这小子,真把我的‘看家本领’都学去了!”
共融:“黄金搭档”亦师亦友亦兄弟
十载相伴,师徒之情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传授。工作中,他们默契无间,一个眼神、一个手势便能心领神会,宛如齿轮般严丝合缝,被众人称为发运站里的“黄金搭档”;生活上,他们无话不谈,老张如兄长般关心小汤的生活起居和思想动态,而小汤也对师傅充满尊敬与感激。他们共同经历了煤炭行业的风雨变迁,在彼此的鼓励和扶持下,不断磨砺技术,提升效能。岁月流转,煤灰染白了鬓角,时光在脸上刻下了皱纹。然而,师徒俩并肩工作的身影,始终散发着默契与温暖。
传承:杯酒谢师继写薪火“接力棒”
教师节前夕,晚霞浸染煤场,小汤备下薄酒谢师。没有华丽的辞藻,只有朴实的对话和爽朗的笑声。杯盏交错间,聊的是工作心得,忆的是十年点滴,谈的是未来的展望。
“师傅,谢谢您!您不仅教我技术,更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。”小汤举杯,言辞恳切。老张仰头一饮而尽:“好小子没给我丢脸!将来带徒弟,也要这般——技术教透,责任传到位!”
一杯酒,敬的是十年师徒情深,更敬“工匠精神”的传承。在福建煤电公司,还有许多这样的师徒,他们扎根一线,以“传帮带”延续技术与责任。这个教师节,不仅要向讲台上的老师致以敬意,更要向煤海深处默默耕耘的师傅们道一声:辛苦了,节日快乐!正是他们的坚守与传承,筑牢了煤矿安全生产的基石,也书写出产业工人最动人的成长篇章。图为小汤正驾驶铲车精准装车作业。(黄云燕)